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自杀意念,你听得到自己的呼救声吗|世界预防自杀日

裘贝贝 双相躁郁世界 2022-11-12

作者 / 裘贝贝 审阅/VonLeona、Nono

        编辑 /于莲 排版 / 酒吞童女


一年一度的世界预防自杀日,是我们可以把自杀名正言顺拿出来探讨,而不被人质疑的时间,我想这也是设立预防自杀日的原因之一吧。


“生命就是这样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让你想想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要笑啊!”

——《北京人》曹禺


自杀,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但也是我们都应该直面的话题。


自杀源于自杀意念,但自杀意念和自杀是本质上不同的概念。除了少数激情自杀外,多数自杀并不是立刻完成的事件。


从意念到寻找方法、再到计划、到实施共分为四步,走到最后一步的人才真正自杀,而每前进一步都会更加危险。


自杀意念对躁郁症患者来讲很常见。


可能因为医生往往会在涉及生命安全的问题上更加保守,因此,一旦我表露出自杀意念,精神科医生就会建议我住院。不过出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原因,我并没有住进去。


对于其他患者,我无法给出要不要住院的意见,但是可以说说个人的看法、经历和应对方式。



在那些黑暗的、想要结束的日子里,我曾产生过疏离感和不真实感,视人生为一场游戏,觉得如果前期打残了不想打,就可以退出;


我也曾愤恨地想过,要用死亡去惩罚那些没有对我承担责任的人,使他们悔恨愧疚。还曾想过通过离开获得永远的清净,并赋予死亡美学的意义;


我甚至曾怀有一种认识,认为如果人生的痛苦大于快乐,并且可以预见以后痛苦都会大于快乐,那就应当及时结束,免得受苦。


而这些想法,却很难与人沟通。一方面是不敢,另一方面,至少在目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讨论这个话题往往引发情绪的对立或者共同宣泄,而非有意义的理性对话。


说来可能有点好笑,我曾久久地陷入“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死亡)”的沉思,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想活下去,还是先暂且活着,一旦找到机会就了结自己。



一般来说,防止躁郁症患者自杀,首先要建立患者对自身生命的全面认知,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这种自杀意念是病态的,而非真实意愿。


过程是这样的,抑郁期过了之后,我回过头观察我自己的行为,发现虽然抑郁期时常想自杀,但是间隔期和躁狂期却一直为活久一点、活健康一点努力。


比如去打HPV疫苗,是为了降低得宫颈癌的几率;每天刷牙、每年洗牙,是希望我的牙齿能用到六七十岁;在没有晒太阳的日子吃一颗维生素D,是为了骨头到老年能更加结实……


如果以上抑郁期中我对死亡的认知符合我的真实心意,那我为什么在大多数时间却为自己的健康和长寿做努力呢?


当我发现这个思行的矛盾点之后,我才意识到,那些对生命和死亡的想法不是我的真实想法,只是抑郁期的现象罢了。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热衷保健,但是,只要想想自己躁狂期和间隔期各方面的行为和所做过的努力、争取和积累,比方说存钱、投资、健身、经营人际、追求工作成绩、学术成就和爱情……就会发现大都是奔着活下去,为了活得更好而做的。


“我想活下去”才是我的真实意愿,一旦确立这个认知,面对自杀意念的时候会更能辨别方向。知道那些认知都是虚幻的,是大脑在抑郁这个魔鬼唆使下产生的想法。


对郁期的想法进行辩驳是很困难的,非要辩驳它们往往就会扯到很深奥的哲学领域,而即使扯到了那些领域,也很难得出确定的、有说服力的结论。


但重要的是,一旦知道自己真实的意愿,再面对被抑郁所歪曲的信念时,就会有更好的识别和应对。


极少数例外,他们经过了认真的、长期的、深刻的思考,决定走向另一条路,我们无法揣测,也很难给出什么评价和判断。


但绝大多数仅有自杀意念的人,身上都带着矛盾的点。如果惘顾这些矛盾,反复地思考着生命的虚无,用一心怨念和悲哀绝望把自己往下推,不觉得对那个想要活下去的自己不公平吗?



而应对自杀意念、防止自杀的方法,就是在“意念、方法、计划、实施”这四个阶段中,努力地阻止自己往下走。


比方说起了意念,就去辨别出这个意念和自己先前的行为之间是否有一致性,然后仅仅把它当作普通想法,而不是顺着意念的教唆去寻求方法。


如果可以,也请尽量不要怀着“我不确定,我只查查”的心情去找方法。一遍遍或真或假地踏上一条路,不知哪一天,这条路就被踩通了。


所谓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患病之前从未有过关于自杀的念头。那个时候觉得自杀是个离自己很远的概念。所以我能够理解从没有过这样的想法的人来讲,这是一个陌生可怕的事物。


而患病后,我的自杀意念开始频频出现。如19年11月份一次,20年,4月一次,8月一次。


19年11月份那次,我回村里和最喜欢狗狗在一起,还为她接生小狗娃,照顾她和五只小狗娃,难得过了一个相对快乐的抑郁期。


4月的时候我还在老家照顾住院的老人,抑郁袭来,在别人看不见我的时候哭泣。尽管自杀意念浮出水面,但是我清楚自己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因为这只是一个想法,而我没有任何方法和计划。


于是我只把它当做一个抑郁程度的指标——说明抑郁程度比较严重,所以我就去就医加药,后来五月份缓解了。


8月份在开学前夕,如果这个时候住院的话,就影响正常复学,所以我选择及时约见医生讨论调药。并且没有和最亲密的人隐瞒,我们一起监控它有没有再恶化。



另外,周围的人也要正视双相的自杀问题,不躲避、不拖延、不心存侥幸,敦促病人及时就医,为其寻求专业评估和帮助。但也请不必对自杀意念过度反应,吃惊、责骂、说教就免了。


镇静一些,毕竟自杀意念到自杀还很远,过度反应可能会让患者拒绝沟通,丧失干预的机会。


综上,我的经验里的启发意义是:


一,认清楚“间隔期和抑郁期存在认知矛盾”;

二,认识到“自杀意念是疾病严重程度的信号”。


最重要的一点,患者自身要树立一个丰富的生命观念,发现自己沉溺于没有答案的问题时,要努力跳脱出来,寻找其他的方向


平时就可以尝试多记录自己不同时刻的想法、回顾自己不同时段的行为,体会心情,学会自主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向,让自己的思维不那么容易失控。


就算在发病期难免出现认知偏差,我们也努力让它不要偏得那么远吧!


自杀是我们希望避免的事情,可谈论自杀并非不可以。只有我们愿意面对这种现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干预,将危险扼杀于摇篮之中。



@

Leona

作者提到但没细谈冲动自杀,这其实是双相情感障碍不同于其他心理疾病的一个高风险因素,也需要重视。虽然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但躁狂下的冲动自杀也需要特别注意,双相的自杀风险高于重度抑郁,可能是因为双相患者更具有“行动力”。


有兴趣可以阅读下面两条相关链接:


https://www.psychiatrictimes.com/view/characteristics-completed-suicide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cns-spectrums/article/suicide-in-bipolar-disorder-risks-and-management/043D72630918AAD27FD18F0C1ABF52A6


@

Nono

自杀在双相障碍人群一直是一个问题,有研究估计10%-15%的双相患者死于自杀1。发病年龄较早(如<25岁)、抑郁症状、混合特征、共病焦虑、物质滥用(包括酒精)等都是自杀企图的危险因素2。


作者提到了自杀意念的概念,是指关于自杀的想法,包括但不限于自杀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想要去死”是自杀意念,“如果一觉睡去再也不用醒来就好了”、“我死了可能对家人更好”也是自杀意念,只是前者主动,后者被动的区别。


而自杀企图是指为了自杀采取的不致命的自伤行为。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碰到像是做作性的或者威胁性的自杀想法或行为,但任何自伤行为,如果同时存在任何自杀意念,为了确保人身安全,我们都认为它是自杀性的。


文章为个体调节自杀意念的认知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手段,那么作为亲人朋友的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


社会支持和家庭和睦是自杀的保护性因素3,日常生活中的帮助和支持能够降低自杀风险。 如果有自杀的诱发因素或者持续的生活困境,更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协助处理,有需要的话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对于住院患者,出院后的一段时间自杀风险会增高,在此期间停药的话风险更大,需要更多的关注。锂盐在降低自杀风险方面证据比较充足。


十分重要的是,不要害怕谈论自杀。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谈论自杀会增加自杀意念。在一个对自杀有羞耻感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可能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想法,但作为亲人朋友,我们应该是患者第一位可以展现脆弱、寻求帮助的对象。可能患者不会主动说起自杀意念,但有机会谈论的话,大部分人都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1.Hawton K, van Heeringen K. Suicide. Lancet. 2009;373(9672):1372-1381. doi:10.1016/S0140-6736(09)60372-X

2.Hawton K, Sutton L, Haw C, Sinclair J, Harriss L.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in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isk factors. J Clin Psychiatry. 2005;66(6):693-704. doi:10.4088/jcp.v66n0604

3.Institute of Medicine (US) Committee on Pathophys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Adolescent and Adult Suicide, Goldsmith SK, Pellmar TC, Kleinman AM, Bunney WE, eds. Reducing Suicide: A National Imperativ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02.



扩展阅读

1、双相自杀风险有多高?怎么防?

2、媒体应当如何报道自杀?请守住这8个“不要”

3、自杀幸存者的故事是帮助自杀者的关键


 喜欢文章可以赞赏作者哟!







欢迎关注我们在知乎、B站、微博、澎湃新闻、抖音、快手与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同名账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